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依法履行、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職責,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和省委省政府要求,惠州市自然資源局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分局組織編制了《惠州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3—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為方便社會公眾全面了解規劃內容,現作如下解讀:
一、《規劃》的編制目的
為充分落實《廣東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惠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惠州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等相關規劃,錨固大亞灣區藍色海洋生態屏障區位,落實“雙區驅動”戰略實施,支撐惠州加快建設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實現大亞灣區高質量發展目標愿景。
二、《規劃》的實施范圍與期限
規劃范圍為大亞灣區全域,包括轄區內全部陸域和管轄海域,其中,規劃陸域國土面積約293.56平方公里,包括澳頭、西區、霞涌三個街道辦事處,規劃海域面積1319平方公里。規劃基期為2022年,規劃期限為2023—2035年。
三、《規劃》的目標
《規劃》的目標是以筑牢藍色海洋生態屏障、落實“雙區驅動”戰略實施、支撐惠州建設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實現大亞灣區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為愿景,著力將大亞灣區打造成為“生態韌勁更足、生態產品更優、生態福祉更好的美麗灣區”,支撐大亞灣區成為“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高地、國內一流開發區”。
至2025年,加快推進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內區域、重點修復區域的生態保護和修復,生態安全屏障和環境安全底線進一步筑牢,整體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生態系統穩定性明顯增強,城鄉人居環境品質進一步提升,初步建成高品質灣區。大亞灣區生態文明建設邁入新階段,生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實現新發展。
至2035年,全面構建安全、健康、美麗、和諧的國土空間格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格局基本形成,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升,向活力宜居典范城市邁進。生態韌勁更足、生態產品更優、生態福祉更好,建成具有更高顏值的美麗灣區。
四、《規劃》的重點內容
《規劃》在全面分析大亞灣區自然生態系統狀況及主要問題的基礎上,充分銜接上位及相關規劃,統籌考慮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地理單元的連續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研究提出了到2035年推進森林、海洋、城市三大空間的生態保護修復總體格局、重點任務和重點工程。
?。ㄒ唬┥鷳B保護修復總體格局
1.生態安全格局。銜接惠州市“北屏南灣,一江多廊”的生態保護格局,構筑大亞灣“一灣一帶,兩山多廊”的生態保護格局。
2.生態修復分區。圍繞系統治理、流域綜合治理、行政管理區劃等,將全區國土空間劃分為全覆蓋、不交叉、不重疊的5大生態修復分區。
3.生態廊道網絡。銜接惠州市多功能生態廊道體系,細化落實大亞灣境內通風防護廊道和生物遷徙廊道管控要求。規劃落實大亞灣區內1條通風防護廊道和1條生物遷徙廊道。
?。ǘ┲攸c任務
結合大亞灣區生態重點針對森林、海洋、城市三大空間分別提出生態修復重點任務。在維育山地屏障方面,開展嚴格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精準提升森林生態系統質量、持續提升綠美森林景觀三大任務。在守護藍色海洋方面,開展陸海污染綜合治理、強化重點岸線綜合整治修復、保護修復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加強海洋風險防控四大任務。在提升城市生態品質方面,開展構建通山達海的城市藍綠系統、提升城市生態韌性、彰顯城市綜合魅力、構建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推進都市農田保育五大任務。
(三)重點工程
以自然恢復為主、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相結合為原則,以保障生態安全和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共部署實施生態屏障保護修復、碧水清廊整治修復、城市環境品質提升、守護藍色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支撐體系五大重點工程。
五、保障措施
《規劃》實施過程中,要從加強組織領導、統籌實施時序、落實規劃傳導、加強科技支撐、強化資金保障、鼓勵多方參與等方面完善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實施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