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于惠州市大亞灣的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海洋漁業試驗基地,良種繁育車間養殖池中,及達副葉鲹苗群如流動的銀藍色絲帶,在養殖池中劃出靈動的軌跡。這些體側點綴著黑斑、尾鰭金黃的小生命,是海洋牧場種業攻堅的重大成果。
10月20日,深圳市水產學會組織專家在此開展及達副葉鲹的人工繁育技術成果評價。經專家組認定,這是全球首次實現該種人工馴養、繁殖及苗種批量化培育,為現代化海洋牧場適養種類的開發提供了重要的技術儲備和經驗積累。
及達副葉鲹俗稱蝦池、吉達副葉鲹,鲹科副葉鲹屬,是一種廣泛分布于全球熱帶和亞熱帶海域的中小型經濟魚類。“及達副葉鲹作為一種經濟價值高、生長快速的洄游性魚類,具有廣闊的養殖潛力,但其人工繁育技術長期空白。”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海洋漁業試驗基地高級工程師、“東江學者”吳錦輝介紹。
為豐富海洋牧場適養魚類品種,提升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去年,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聯合中山大學、華南師范大學、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和惠州學院等高校,組建研發團隊,聚焦及達副葉鲹,系統開展了鲹科魚類種質資源搜集與人工繁育技術開發工作,在全球首次實現人工馴養,填補了該領域技術缺口,為廣東省海洋牧場建設提供優質種質資源和技術支撐。
該項目于2024年啟動,在大亞灣和大鵬海域開展野生資源搜集工作。至2024年10月,共采集野生個體1000余尾。項目組經過研究,建立了及達副葉鲹的馴化、親本強化培育方法,開發了有效的人工促熟和催產技術,獲得批量受精卵,孵化出仔魚34.8萬尾;開展了批量化工廠化育苗,通過探索魚苗開口餌料、活餌料配比序列、配合飼料馴化、水質管理和疾病防控等條件,共培育出全長3~5厘米的幼魚3.26萬尾。